欢迎访问本网站!学校主页 招生就业
让青春之花在基层一线绚丽绽放
日期:2023-06-19  发布人:jiuyewang  浏览量:9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梁丹

副标题: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奖代表群像

无论是南海三沙还是雪域高原,无论是“大国重器”的乌东德水电站还是向着地下挺进的万米深地科探井,在今天中国的最基层,有着无数年轻奋斗者的身影。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基层干事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年,教育部颁发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39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和60名优秀指导教师获得奖励。

青春的选择——

“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

来到西藏近5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药师张仕燕已经能用一口流利的藏语和当地患者交流。

阿里平均海拔达到4500米,高寒缺氧、地广人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命的禁区”。2018年,张仕燕从遵义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离开家乡来到阿里。

“为什么非要去西藏?为什么选择最艰苦的阿里?”时至今日,这仍是不少人对张仕燕最大的好奇。

“我家人当然更希望我留在家乡,但我想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回忆起自己的选择,张仕燕说,“其实当时也很懵懂,想得也简单,我是一个村里出来的孩子,也是一名党员,相比建设得越来越好的家乡,我觉得阿里更需要我,我应该去。”

“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这句质朴、简单的话,正是一批批年轻人选择天南地北、选择奔赴一线时最常提到的理由。

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曹立虎在留校、进入北京科研单位等诸多“香饽饽”中,做出一个特别的职业选择——到新疆塔里木油田去。

“为祖国献石油”是曹立虎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但是“到底去哪里才能为祖国石油事业多作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实习实践,曹立虎清晰地认识到,“有石油的地方大多是戈壁荒漠、高山峻岭、大海深处等艰苦区域”。

看清“石油人”生活的曹立虎,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找苦吃”。“我还是希望到祖国石油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我始终相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曹立虎说。

硕士毕业后扎根矿山一线的江西理工大学毕业生邱金铭说,“但愿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坚守三沙支教岗位7年的琼台师范学院毕业生吴泉穗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我愿做三沙的一滴水,和这里的军警民一起,守护好祖国‘南大门’”……

不同的人生,相似的选择。随着价值感成为影响青年人择业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作出“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青春选择。

基层需要人才——

“学习是为了改变而不是逃离”

大学毕业后,回村创业的华梦丽接手了父亲在江苏省句容市的农场。对此,村民们觉得难以置信:“一个女娃娃,又是大学生,种啥地啊?”

基层很理想,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基层也很现实,要面对的问题纷繁且细碎。

果蔬价格提不上去、部分产品出现滞销、3万多斤作物烂在地里、公司勉强才能支付员工工资……真正挑起担子后,华梦丽发现,经营农场并不轻松。

面对困难,她发挥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善学习、会调研、点子多的优势,带领农场开拓亲子游、户外拓展等,将线下销售与线上相结合,打通“教产收供销”农业全产业链……如今,华梦丽的农场已累计带动就业357人次,2022年实现人均增收超3万元。

从“女娃娃”到“能人”,短短几年时间,村民们对华梦丽的看法全变了:“确实了不起!”

基层发展离不开人才。像华梦丽一样,庄永春在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这里艰苦吗?当然不容易,但正因如此,我有了力量后,就更应该想着怎么去改善这种状况。”在庄永春看来,学习是为了改变而不是逃离。

2018年8月,庄永春参与盐源县“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后来成为该项工作带头人。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盐源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如期上线,实现了“一个也不少”的目标。由于工作出色,她被评为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优秀个人。

在村里办广场舞大赛、创建“丰乐微言”微信公众号、开展数字化办公能力培训,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丰乐镇,“90后”干部杨玉莹的“加盟”,让这个东北乡村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刘昇平带着“愿做一辈子核工业人”的信念,扎根铀浓缩生产一线,将所学运用到生产实际,创新性地解决复杂问题,为生产增效贡献力量……

一批批年轻人奔向基层,让那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基层成就人才——

“一线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不到基层,想不到自己能有多大的能量。”如今已是广西融水县人民医院科教科副科长的梁驹感慨地说。作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把全县最偏远、最困难的乡镇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那时,刚刚从三甲医院结束3年规培的他,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了很大落差,“我都不会看病了”。大医院里各项方便快捷的检查没法在这个大山深处的苗寨里实现,也没了能给自己把关的指导老师,梁驹发现,“自己已经是乡上最权威的专家了,必须独当一面”。

两年的乡镇卫生院生活让他成长得很快,改变了很多。从为村民进行治疗、开展健康宣讲的活动中,梁驹发现,比起只盯着怎么治病,更应该关注怎么去帮助人,他对医生这个角色和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的触动很大”。

5年时光倏忽而过,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梁驹成为县里医疗卫生人才中的一把好手。回望过去,他感激自己当初的选择:“我是从这里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基层给了我们年轻人最宝贵的成长空间和经验,一线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扩大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加大关心关怀力度,确保待遇和职称晋升权利,让特岗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基层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人才施展才华、累积经验、创新实践的沃土。如今,随着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年轻人“选择基层”有了更足的底气。

在这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批批高校毕业生追随着时代的呼唤,像紧紧扎根泥土里的春草,他们俯下身、沉下心,用平凡书写着不平凡,让青春因为奋斗在基层而显得格外闪耀。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