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先进事迹(第四期)
日期:2024-05-20 14:07:41  发布人:renshichu  浏览量:33

一、黄大年


 

1732514989166.jpg

黄大年,男,汉族,1958 年8 月出生,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 年1 月8 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黄大年同志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杰出科学家”“至诚报国归侨楷模”“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017年5月,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心有大我,矢志不渝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黄大年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一样,黄大年心怀科技报国的志向,始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他心中,国家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就是最好归宿,作为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住着花园别墅,但始终不改自己的家国情怀,不变自己的中国心,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如果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些铮铮话语,充分表达了黄大年的爱国情怀。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2009年,黄大年克服了归国之路上的坎坷和磨难,义无返顾回到了祖国

献身事业,对标争先

回国短短七年时间,黄大年用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只争朝夕,倾尽全部心力,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研制成功了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和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他的回国,让当年在太平洋上进行的航母演习舰队部署后退了100海里,还使国家拿到了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让我国科研进入“深地时代”。

黄大年回国后,尽最大努力在科研上争取一流成果,竭尽所能在教学上为国家培养人才。黄大年不计名利,躬身前行,无私付出,把自己的一生最绚丽的部分奉献给了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

立德树人,久久为功

黄大年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志存高远,在教学和工作生活中,同样是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在黄大年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很大的日程表,标注着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这是奋斗者的生命轨迹,是心有大我更幸福的见证。“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学生”。在学生心里,黄大年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父,他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节假日担心学生想家,他就邀请学生去自己家做客;每次出远门黄大年总是带着学生的作业在路上批改;住院在重症监护室期间,仍不忘叮嘱学生修改作业中的纰漏。回国工作后,在勤勉科研的同时,黄大年最想做的,就是带出一批像样的年轻人,让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永远后继有人,在地球物理研究的国际舞台上,永远有中国的话语权。在他心中,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他一直教育学生,“出去了要回来,出息了要报国”。


二、卢永根

 

1732514996306.jpg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卢永根同志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从教60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转达了对卢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授予卢永根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入党70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卢永根同志立德树人、为培育英才鞠躬尽瘁,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种稻育种和传道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促进师生成长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

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880多万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卢永根同志至信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


三、朱有勇

1732515002226.jpg

 

朱有勇,男,汉族,1955 年11 月出生,中共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同志入党 38 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个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他模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农兴农惠农为己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朱有勇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4 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无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所得,让企业全部拿出来给农民群众分红,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朱有勇同志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潜心科研、矢志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用30 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攻克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系列重大课题。他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累计推广 1131.2 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28.8 亿元,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

朱有勇同志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明道信道、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和学术带头人,在科技扶贫生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毅然决定捐出个人获得的 400 万元奖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四、厉声教

1732515007995.jpg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社会名流家庭。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

得益于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

1952年,厉声教考入南京大学,就读于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在南京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善诗词,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还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与南京市篮球队队员,并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同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

厉声教于1956年进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推进中外合作,传播中华文化

在担任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期间,厉声教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巩固了双边关系,为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期间,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加拿大政府1995年9月特向厉声教颁发奖状,向厉声教为中加两国教育文化交流所作之贡献致敬。

致力文化外交,发展国家软实力

厉声教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贡献。他还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国家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康绍忠

 

1732515014013.jpg


康绍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扎根西北,倾情浇灌绿色的希望

  1985年,康绍忠第一次在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石羊河流域考察,看到当地到处是荒漠化、盐碱化的土地,流动的沙丘,枯死的林木。这是因为当地人口增加、中上游水资源开发增加过度、下游地表水资源匮乏而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沙进人退。民勤县东渠乡大号三社130多人的村子,村民因无水可用而被迫离乡,只剩残垣破壁。

  康绍忠决心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里的缺水做点事情,“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康绍忠从零起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建立实验站,支撑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实施,在全流域推广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在武威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康绍忠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提出了玉米、小麦、棉花和温室蔬菜等作物调亏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作物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模式,创建了流域上、中、下游3种农业高效节水综合技术集成模式,开发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技术,使全流域45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率从49.7%提高到54.5%,单方净灌溉水产粮数由1.21kg/m3提高到1.42kg/m3。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的统一,石羊河流域下游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民勤县青土湖终于在2010年再现“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生机景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甘肃、山西、陕西、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

  康绍忠带领师生团队在西北开展了大量长期野外定位科学观测研究。他常常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试验资料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时常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也没时间顾及。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37年来,他扎根西北,面向全国节水农业,踏遍了甘肃、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宁夏、山东、青海、北京、天津等缺水地区,默默为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作贡献。他牵头提出的“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适水农业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在华北地区节水限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悉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康绍忠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一线,兢兢业业,对学生倾注着父母般的爱。他言传身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悉心指导,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质都得以充分展现。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做法被收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案例汇编》。

  他先后组织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核心课程建设,发起组织全国农业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全国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他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倡导及时修编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他积极主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农业水利学》,将前沿知识和高新技术及时融入教材,不断夯实学科和专业基础。他十分注重课程教研,大力推动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他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教学名师团队集体备课、反复论证,精雕细琢,在课堂引领和实践指导中激发学生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康绍忠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先后指导硕士生78人、博士生76人,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11门课程,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42人已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他注重研究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变化,积极倡导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水信息水管理、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与水文化等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核心课程大纲;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积极探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组织水利工程现场的《春天的课堂》和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主持完成的“创建农业水土工程新学科,面向旱区节水农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突出农工交融的农业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成果获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培养出更多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他创建了将野外实验站-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科技农户-德育基地综合集成的“五链环”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并实践了“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8858”模式,促进了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组织管理能力的融合、洞察国际学术前沿与扎根大地能力的融合、掌握多学科知识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融合、培养精湛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融合,锻炼严谨治学态度,培养敏锐洞察能力,塑造系统综合视野,锤炼高尚精神品德,成果获“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的特等奖。他入选2018年度全国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

  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康绍忠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党建、学术”双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生根结果。他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联系指导研究生党支部,注重对青年师生的帮扶和引领,多次组织各类“学思践悟”交流活动,既对青年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又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受师生爱戴。在他的带动下,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发展成为高校重要的“双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形成了“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发展“引航1+1+1”育人新模式,发挥对其他野外基地特色育人工作的示范辐射作用。他所在教工党支部和联系指导的研究生党支部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他心系西北贫困地区教育,牵线台湾嘉隆事业有限公司捐资建设了8所希望小学,大大改善了当地小学办学条件,而且为贫困生捐资助学,努力为当地乡村振兴作贡献。

  他带领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回信精神,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他带领师生打心底里铭刻强农兴农责任担当,学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弄通专业知识,做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石羊河精神,走出高质量节水发展新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造福人民。

  他编撰《石羊河印记(第一辑)》,凝聚石羊河实验站知农爱农文化精神,传承中国农大的红色基因和办学传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石羊河印记”也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经典品牌。他在石羊河实验站探索实践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宣传报道。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康绍忠以“解决三农问题”“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人们的用水观念,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地合作,他在甘肃石羊河流域创建了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农民参与式田间试验、技术观摩和示范培训,探索和实施可行的节水高效绿色增产技术;举办多次实验站农民开放日,邀请田间节水学校的学员和科技农户到实验站观摩,让农民了解实验站的科研成果,让研究人员知道农民的实际需求;建设6个节水技术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推广所研究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对当地农业、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示范推广,高效节水节肥技术在当地普遍应用,使“节水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他深入西北旱区生产一线,到22个乡镇入村入户宣传节水节肥技术,举办19期农业节水、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培训班,积极开展农技科普服务,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针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作物种植面积和发展高附加值温室种植的需求,他帮助种植户推广应用以节水高效滴灌为重点的温室作物节水调质高效新技术,不仅节省了水量,还改善了品质,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同时,通过创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模式,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积极性,促进了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由广种薄收、大水漫灌向以水定地、以水定种、按作物需水要求精量用水的转变,为促进石羊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发: 点击数:33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辽宁省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昆明街2号 传真:0416-6086166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5006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