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佑铭教授荐书丨探寻美的踪迹
日期:2024-04-17  发布人:tsg  浏览量:6

赵佑铭教授荐书丨探寻美的踪迹

教授荐书第六期

微信图片_20241105162510.png

赵佑铭教授

赵佑铭,美术学教授,美育教研室主任。辽宁理工学院优秀教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校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六篇,有多篇被核心期刊转载,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论文多次入选入编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书法大展并获奖。

2018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评选的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主持并完成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各一项。主讲的《书法鉴赏》获批省级一流精品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级优秀课。负责的美育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阅/读/推/荐



————美的历程》

微信图片_20241105162906.jpg

 作   者:李泽厚 著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索书号:B83-092/1

 馆藏地址:借阅三室(松山校区)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

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李泽厚展示的中国美学史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动态演变系统,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即在看起来是杂乱、偶然、个别的事件的历史现象背后,潜藏着、贯穿着的一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这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正是李泽厚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自然的人化”和“实践的主体”出发所探讨的美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必然关联和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历史之中是有“逻辑”的,且这个“逻辑”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自身自有的一种内在秩序和主流轨迹,一种客观运行的规律。从根本上说,李泽厚先生作为研究者,他并不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简单描述,而是把内在的“逻辑”从“历史”尘埃的遮蔽中提升出来,使之变得凸显、清晰、有序。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美学散步》

微信图片_20241105163258.jpg

作   者:宗白华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B83-53/1

馆藏地址:借阅三室(松山校区)

《美学散步》是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创作的一部美学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

该书是作者一生主要的美学论集,总共22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第二部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部分,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的论述;第四部分,诗论。在该书中,作者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书中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心灵。

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作者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他既从整体上探索中国美学史中若干一般性的重要问题,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等)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内容做深入的剖析,所有这些文章,无不文笔灵动、创见迭出、妙趣横生,韵味无穷。书中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

书中创见颇多,在此书中,作者从德国康德形式美学关于审美规定性的观点出发,对审美和艺术的本质从知情意的三分法角度作了揭示。他认为,美是介于真和善之间的一种活动。首先突出了美的独立价值,它是以表现人格境界和深层的情感意蕴的心理层次,但是他又与真和善有着天然的联系。进而,作者又从心灵创造的层面去闸释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意义,开掘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他认为庄子奠定了意境的哲学意蕴,禅宗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升华的。此外,宗白华还将艺术意境与人格修养结合起来考察。他通过审美意境分析,反观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旨在构建新的审美心灵和人格精神。



——《人间词话》

 微信图片_20241106083521.jpg

作   者: 王国维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书号:I207.23/17

 馆藏地址:借阅二室(松山校区)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可能性。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卓越的艺术见解。

《谈美·谈修养·谈文学》

  微信图片_20241106083603.jpg

  作   者:朱光潜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索书号:I0/28

  馆藏地址:借阅二室(松山校区)

《谈美·谈修养·谈文学》,朱光潜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美学与文学启蒙读本。朱光潜谈美,谈文学,行云流水,自由自在,他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美学与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新书法史》

640.jpg 

 作   者:赵佑铭著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索书号:J292.1-09/1

 馆藏地址:借阅三室(松山校区)


《新书法史》,赵佑铭著,泰山出版社2011年版。

该书围绕着一连串的追问展开:书法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在中国人的思维深处,如何能够从本无艺术需要的语言文字中发现、确立、形成艺术的品质?又如何在汉字的字体变迁中,洞穿字体的隔阂,让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和观念贯穿始终?更又如何在不断调节拓展的审美空间里,寄托生命感悟,安放精神世界?这样的追问使人们认识到对书法的文化涵义的考察应该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结合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其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书法与世界(物象)的关系、书法与自我(心)的关系。还涉及书法周围环绕着它的人文环境,书法来自于文字书写,又超越于日常的文字书写,书法与文字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书法是一种文化活动,而古代社会文化中的主流话语是文人士大夫文化,文人士大夫文化的核心是文学,因此,古代书法无可旋避地成为一种文“学”性的艺术,承担着抒情写意的功用。在此情形下,书法与文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如何保持的?另外,早期书法如篆书是涉及图画文字与装饰的文体,其与图画和装饰的关系亦需深化理解。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有对书法史的深刻了解,还需要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和现象中有所剖析。关于书法的历史叙述,其关键亦应该在于以书体、现象为主线兼顾时代因素的立体叙史模式。《新书法史》的理论阐发主要包括:书法史的书写与理解;书法的本质和历史现象;书法史沿革流变的环境和内在缘由。

其他推荐

《艺术哲学》

作者:(法)丹纳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索书号:K835.165/2:9

馆藏地址:借阅一室(松山校区)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肖楠译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87:F

馆藏地址:借阅二室(松山校区)

《美学与美育》

作者:王一川 著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G40-014/1

馆藏地址:借阅三室(松山校区)

《美学原理》

作者:蒋孔阳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B83/5

馆藏地址:借阅三室(松山校区)

欢迎关注辽宁理工学院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41105161020.jpg

来源|图书馆、理学院

 排版|鄂丽妍

校对|孙悦

审核|王刚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