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名单|“读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征文比赛结束啦!
日期:2024-04-24  发布人:tsg  浏览量:0

获奖名单|“读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征文比赛结束啦!

品读红色经典

感悟百年青春

红色经典在书中记载,红色精神于笔下传承。“读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征文比赛评选已完成,特邀请文化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黄丹瑶老师做评委,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让我们一起欣赏获奖征文,感受红色经典力量,传承红色精神。


图片

一等奖    



读王树增《长征》有感

——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212班王傲燕

(一)品读红色经典,感悟百年青春 

红岩的火光经久不灭,是骨子里熔铸的信仰;红旗的光芒永不熄灭,是历史中沉积的荣光。两万五千里忍辱负重,披星戴月,不论昼夜,只问前方。支撑的,是搏动的心脏,是难凉的热血,是人民的信仰!

  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也是一场灿烂青春的远征。长征中的那支队伍是一支真正的“娃娃军”。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字: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之鹰”林彪,28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38岁,军团政委王震,26岁;红三军团军团长——“红军之狮”彭德怀,36岁。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射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在伟大的长征精神感召下,一代代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展现出了不怕困难、不畏强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形成了一系列永远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是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相承和发扬光大。

  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就会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荣时刻。

(三)薪火相传,青春同行

  英雄业绩光耀山河,英雄精神催人奋进。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熨帖我们的精神世界,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熔铸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在这片土壤上被润泽、被哺育,当以少年意气、芳华正茂,用最赤诚的热爱与信仰报效祖国。喀喇昆仑高原严寒彻骨,这里的青年官兵们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新冠疫情肆虐战鼓频摧,这里的“00”后逆行者们临危请命,用知识和生命垒砌抵抗病魔的屏障;清晨天安门红旗昂扬升起,这里的“红旗手”坚守岗位,用青春和热爱迎来每日天空的鲜红。

  之于吾辈青年,皆为时代风浪之弄潮儿,其中那奋斗拼搏,坚持不懈,不屈意志的先辈遗产,正是最为宝贵的长征精神。历史是座桥,先人永远在一头瞻望后人的身影,给予其不竭的动力。秉承那如光一般灼亮的精神,吾辈定能在时光的大风大浪中浪遏飞舟,直上九霄!当代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稳稳接过前辈的胜利薪火,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奋进。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有风雨飘摇,也有星光璀璨,有茫然失措,也有踌躇满志。一部党史,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复兴梦盛于绝壁,新传奇扬于古国。吾辈当自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谱吾之凯歌昂扬!


评语:语言富有激情,字里行间充满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对“长征精神”的赞扬与歌颂,文辞昂扬激越,斐亹可观!

图片

二等奖    


诵读经典    


以星星之火,起燎原之势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管理工程学院风景园林

221班侯力嘉

孔子曰:“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先哲告诫我们,只有多经历苦难,才会志向远大,这不免让我想到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从1930年后,用了七年的时间,踏遍中国大地,采集各种新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红军领袖们的真实情况。 
    透过斯诺先生的文字,一幅幅壮丽的景象又仿佛重现,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也在眼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臂膀建起了中国崛起的城墙!斯诺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人物最真实和质朴的一面,也刻画出了“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的勇气和担当。读斯诺先生笔下之文,那一个个满腔热血的灵魂,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卓绝的身姿, 刻印在我们心中。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这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历程,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 
    斯诺在书中道:“红军的西北长征, 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依然完好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本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 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斯诺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红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英姿飒爽的英雄姿态,中国同饱团结一心的力量,所谓众心齐,泰山移,也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录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胜利的奇迹。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红军不可征服的精神,展现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勇敢。 
    如今的中国,国泰民安。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是曾经革命英雄的英勇无畏,无数的鲜血浇灌的。我们生于红旗之下,与春风之中,以青春之名,书写人生华章,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应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目光所及皆是华夏,目光所致皆为中华,愿新一代的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将中国的未来扛于肩上。
    《红星照耀中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勇敢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和书中不屈不挠的人物,都一点一点的汇成了一颗闪闪的红星,绽放着革命胜利的无限光彩,永远照耀着这块朝气蓬勃的中华大地。




评语:语言生动优美,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文字流淌自然,富有表现力。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感悟深刻,发宏业远志,醒民族之灵!

凝聚力量    

《星光点点 照我泱泱中华》

——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造价

222班刘宇彤

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整个世界。

1937年,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以一个外国记者的口吻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该作品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通过对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生活和战斗进行描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斗志,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的红军精神。该书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透过斯诺先生的文字,一幅幅壮丽的景象又仿佛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也在眼前。书中讲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平凡,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一颗为人民奋斗的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缔造了新中国,造就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作为领导人,他们毫无领导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爱国之心。他们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为何如此爱戴红军,那朴实话语动人心弦:因为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书中,红军跋山涉水两万五千米长征,走荒地,过泥潭,渡湍流,爬雪山;吃树皮草根,饮泥浆血水。他们何曾畏惧流血牺牲?只愿青山埋忠骨!部队进入草地,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缺衣少食,多少人就此长眠在这片无边的地狱?可红军头顶红星,心向人民。他们不怕牺牲,因为他们坚信,中国会屹立在世界的巅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行走在这白色地狱,红军队伍犹如一枝高洁的梅花,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唯有梅花春意盎然,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冷冽的寒风中。红军战士们翻越了十几座大雪山,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即使身体冷的瑟瑟发抖,但心中那颗必胜的信念,从未因此而熄灭,星星之火,在信念中燃烧,亦在长征路上蔓延,创造出燎原之势。

《红星照耀中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勇敢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和书中不屈不挠的人物,都一点一点的汇成了一颗闪闪的红星,绽放着革命胜利的无限光彩,永远照耀着这块朝气蓬勃的中华大地。



评语:这篇征文展现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魅力与力量,行文自然洒脱,语破魑魅之障,尽显梅骨兰质!


图片

三等奖   



薪火相传,青春同行   

01

我的觉醒年代

——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21班王智杰

看到图书馆的《建党百年》我想起,2021年是我国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百周年,也是全面小康完成实现的第一年。在《觉醒年代》中,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说:“我坚信,一百年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世纪宝宝们有多少人明白今天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多少人愿“为苦难中的祖国,扇动蝴蝶的翅膀”?

我就是一名世纪宝宝,一个零零后。从小家中的客厅就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我的爷爷奶奶不信神佛,但他们却每每敬拜那画像上的人。从小我就在爷爷奶奶的屋子中跟着他们看电视。我看到《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中人们从地洞中钻出,从空中飞到火车上我感觉好笑。我听到《双枪老太婆》、《举起手来》中的台词时觉得滑稽。当时最烦的一部剧就是《亮剑》像是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我看的没头没尾,爷爷却看得有滋有味。但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却让我铭记于心。以至现在可以明白那句话所包含的勇气!

小学时,总是把不住语文的脉络。当时老师让背萧红的《火烧云》“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很简单的一段,我却因背不出来而在门外罚站。我根本不明白萧红为什么要写这东西。直到长大后有机会在图书馆读了萧红的文集才明白她当时处于战乱困在香港有家难回,只能通过写小说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除了这篇课文外还有《丰碑》中将棉衣给予战友自己却沉睡于雪山寒风中的军需处长。《金色的鱼钩》中过草地时将鱼汤给予同志自己却活活饿死的老班长,以及《一个苹果》中和6人一起吃那“人生中最苦的苹果,也是最甜的苹果”的上甘岭135团7连长张计。直到初中被同学推荐看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后才明白前辈们的不易。

初中时,《三体》风靡一时。里面描写的文革场景。物理学家叶哲泰因为研究量子力学被扣上反动的铁帽子。白沐霖为了的前途自己把《寂静的春天》反动书籍的罪名推给了叶文洁。叶文洁又因维护父亲被程丽华破冷水。偌大的中国只有大兴安岭的雷达锋能容纳一个小女孩儿。这些描写使我对当时的中国感到厌恶。我跟着书中的叶文洁看到了伊文思为保护动物植树的场景。我看到了一个人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支柱崩塌,也看到了那些利欲熏心摧毁这些支柱的人们。我成了伊文思“物种共产主义”的信徒、他的教条式“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物种,生来平等”。同时我也看了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我深感工业发展之罪恶。用warma老师的话就是“我讨厌人类。”然后就跑去对化学老师说:“老师你看这本书里写的!化工好罪恶!”化学老师姐姐听了后,微笑着对我说:“嗯嗯!那你一会儿下课后可以把书给我看看哦!”现在回想感觉自己很是幼稚也感觉化学老师很是温柔。不过那时的我是一个高喊着:“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的拯救派ETO。这种思想让我错失入团机会也让我迷茫了很长时间。这种思想直到神游八方的《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播出后才破灭,我深感ETO之脆弱与盲目,也敬佩共产党海军政委章北海对作为军人对职责的坚守使人类文明得到延续。另外,当时的思想纠结之深还是因为渴望真理却又找不到真理。当时因为玩《魔兽世界》而认识的大学哥哥说;“不存在永恒的真理,只存在符合时代的真理。”哲学家李泽厚为探寻真理与当时大家朱光潜展开论战“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开创实践美学一大派别,而《觉醒年代》中重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误把墨水当红糖蘸吃而说“真理是甜的。”但这些观点都不确切直到我翻到了一份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它的主板赫然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明白原来前人早已进行过关于真理的讨论。就像《彭德怀在三线》中彭将军教导当地官员,食物之来之不易,节约食物,浪费可耻。以及《刘少奇在三线》中刘少奇给当地农民和官员剖析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这都是当时人民讨论真理的一个表现。

初中那年火热的不仅有《三体》还有《人民的名义》。不过当时我只关注前者而误了后者。

中考完,我大脑一热钻进了图书馆,一钻就是一年。也是那一年开始了解B站、了解贴吧、了解二次元。

2017年左右。特朗普刚成为美国总统。北大天才少女蒋方舟刚开始写《东京一年》。那一年,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以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为首的日本作家被推上了书架,新时代文库出版的书籍源源不断。《文豪野犬第三季》即将上映。因为野犬我去关注了那个时代的作家,以新月派头魁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始,向西追溯欧洲,法国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首先开放了象征派诗歌的花。再向西到不列颠,英国奥斯卡·王尔德唱出《夜莺与玫瑰》,乘坐五月花号驶过大西洋,美国爱·伦坡的《乌鸦》在深夜哀叫。你继续向西穿过太平洋,日本江户川乱步继爱伦坡文风继续创作着,而再向西便回到了中国。

继续了解当时的作家们,日本无赖派太宰治竟然为鲁迅写过名为《惜别》的小说。《细雪》作者古崎润一郎竟然和当时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郭沫若交情很好。继续深入,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例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胡适做介绍人(风流不输老师…)鲁迅穿增高鞋垫等等。我知道了很多的文人轶事,但又感觉很是空虚。这些冰冷的文字似乎没有对世界造成过什么影响……

2018年悄然来临。霍金教授没有等到中国太阳的出现。《2018》的场景没有在2018实现。怀着无数的疑问,我踏上了高中。

高中的语文课,老师们总被我的知识储备量吓到。《那兔》断更很久了。为了打发时间和更好地了解二次元,我买了一本北大元火动漫社的《破壁书》,然而在书的序文最后一个“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进一步了解知道是毛主席说的“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19年,《赛博朋克2077》取景地发生暴乱。“废青”出现,我懂了文化入侵的恐怖。

年末新冠爆发。中国以绝无仅有的团结以最原始的方法抑制住了疫情。2020年,无数最美逆行者的付出使我们可以《在一起》。我们的国家用行动让世界见识了什么是大国风范,什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一年国家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疫情击退了,小康全面了。

建党百年的钟声敲响。与国外疫情戏剧对比的是我们月背登月,天问探火。2月份一部伟大电视剧上映了。他以《新青年》的创刊历程为主线,讲述了留日归来的陈独秀《敬告青年》,李大钊承《少年中国说》而焕以《青春》,不愿做东亚病夫的毛泽东作《体育之研究》。看到中国文学不足的胡适起草《文学改良刍议》,鲁迅愤笔而成《狂人日记》等等故事贯穿了五四运动,问题与主义之争,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了!是了!我明白我心中的那份空虚是什么了!这才是文学的真正意义,这是火热的文字!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为了无数的人们能够享受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拥有做人的自由!那是为了一个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梦,而使得“全世界联合起来!”那是为了呼唤同志而高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那是为了唤起一个时代的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我也想“为苦难中的祖国,扇动蝴蝶的翅膀”!

这部剧的名称叫做《觉醒年代》,有人看完了会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评语:这篇征文用词精准,文章别出机杼,语言生动不失庄肃。表现出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

02

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把一切献给党》

   ——外国语学院英语212班王佳萍

掩卷沉思,国家记忆。《把一切献给党》,顾名思义,就是将个人所有全部无私奉献给党,这里所说的“个人”是指本书的主人公——吴运铎。虽然他的名字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其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激励着人们争相学习。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吴运铎从一个自小立志当工人的穷苦孩子,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建设者,他数次用“千里寻党”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韧者笃行,韧则行远”。初次与党结缘是在安源煤矿厂,他第一次看到《新华日报》,也就那一眼,一颗红色革命种子就深深地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田里,促使他后来毅然选择背井离乡追寻党的足迹,开启逐梦之路。

吴运铎在他的革命日记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 给党,全心全意,在所不惜。”在1939年5月的一个夜晚,吴运铎庄严地向着党旗进行宣誓,许下了这一生最重要的誓言。届时正遇日军和国民党双面夹击的新四军开始向苏北转移,而吴运铎因检查机器发动机砸伤左脚行动不便,为了不连累大部队转移,他独自带着伤脚、忍着病痛,一步一步艰难地避开重重围堵,终于在历经千难万险后,顽强地来到了小朱庄(今金湖县金南镇)落下了“脚”。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我们应时刻向老一辈英雄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蓄积坚韧之力、勇存坚定之气,做到心里有理想、胸中有底气、脚下有定力,在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以苦干实干成就辉煌人生。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四军要在穷乡僻壤的村里建兵工厂谈何容易,尤其是初到异地临危受命的吴运铎,可想而知他所面临的窘境不是一星半点,但他却带着“纵有困难九十九,也难不倒工人一双手”的执着信念,在金湖成功建起一座“茅屋兵工厂”。有一次,他接收到上级指令,要求修复一批前线炮弹,而炮弹修复缺少雷汞炸药,他便想从旧炮弹上拆卸,但因首次试验,导致雷管爆炸,左手四个指头被炸掉,左膝盖被炸开,左眼也被炸瞎,浑身是血的,重伤昏迷入院。尽管这样,抢救过来的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要回去,前方等着要炮弹。”硬是不顾阻拦,拄着树枝当拐杖,生生连走带爬几十里路回到兵工厂,带病研发武器,他坚信自己多流一滴汗,前线的战士就少流一滴血。正是有着一位位像他这样的兵工人和革命者无私无畏地奉献付出,才让我们离曙光更进一步。

几多往事,几许怀念;岁月匆匆,斯人宛在。吴运铎为我国兵工事业点燃了全部“生命之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荣誉的背后,是他在战争中多次受伤的负重前行。新中国成立后,他数次辗转各地进行治疗,直至199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身上依然残留有几十块弹片。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时代的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下变为现实。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要礼赞革命英雄,厚植爱国情怀,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建设、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发展,奋力谱写动人的青春之歌,共筑美好新时代,携手一起向未来。

 在看完《把一切献给党》,使我收获满满也感受颇深,让我明白尽管每一个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他们的初心忠诚而坚定,因担当而强大,因民而赤诚,因奉献而感人!



评语:文章紧紧围绕“把一切献给党”的主体,写出了作者情感变化的细微过程,作者感受之深刻、情感之丰富,颇令人赞赏。


03

《长征史诗:红色基因铸梦新时代》

——文化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

234班赵悦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皆等闲。”在浩渺无垠的历史长河中,长征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镌刻成中华民族不朽的记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不仅深刻烙印着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丰功伟绩,更铸就了一种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感荣幸能够通过《行吟长征路》这部红色经典著作,去感悟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去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气概和坚定信念,去深刻理解和传承那股永不衰竭的革命精神。

《行吟长征路》不仅仅是一部记载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激发人心的精神力量之源。它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深情的笔触,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英勇斗争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书中,我仿佛能看到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与伟大,更赋予了我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长征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它赋予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那份压倒一切的勇气和智慧,那份敢于胜利的坚定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精神,并非仅仅闪耀于过去的战争岁月,它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敢为身先,无私奉献。

身为红色传人,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神圣使命。通过阅读《行吟长征路》红色经典著作,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推动下,我们更应积极参与各类红色文化活动,深入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与文化,不断增强自己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也应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上,我们要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生活中,我们要践行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在未来的创新创业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担当使命,共创辉煌。在新的征程中,让我们继续行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传承红色基因,铸就青春梦想。

《行吟长征路》是历史的回声、精神的召唤和未来的方向。它让我们这一代青年深切感受到作为红色传人的自豪与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红色经典中汲取力量,从长征精神中寻找方向,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评语:作者围绕《行吟长征路》一书的感悟抒发对长征精神的歌颂,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述井然有序,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


微信图片_20241106100511.png

“读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读书征文活动圆满落幕,但红色精神的传承永远不会结束。读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让我们携手共进,继续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上获奖同学请于4月25日到松山校区图书馆一楼采编室领取奖状,领取时间8:00——17:00



微信图片_20241106100521.jpg

特别鸣谢文化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黄丹瑶老师担任评委

欢迎关注辽宁理工学院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41105161020.jpg


来源|图书馆,文化传媒学院

排版|高子萱

校对|孙悦

审核|王刚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