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淮河发生水灾。特别是淮河水灾,给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中央把治理水患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周恩来与时任水部部长傅作义一起,召集水利专家和财政物资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制定大规模导淮工程的计划。
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主持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于当天发布。
1950年冬季,治淮工程开始全面实施。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粮食是最关键的物质条件。只要有了粮食,就能动员和组织大批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去,治淮就能顺利进行。在周恩来主持下,政务院召开专门会议,作出决定,于当年11月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按时开工。
治淮工程开始后,周恩来在一次和水利专家的谈话中说了这样的话:“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取得了福利,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一定会比大禹创造出更大的功绩。”“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其功不在禹下’。
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恩来,这些问题今后就由你来管吧!”毛泽东边说边伸出4个手指头比划说:“一年抓4次。”周恩来爽快地答道:“好,我来管。”
实际上,周恩来抓得比4次多得多。就在毛泽东交给他这项任务的当月,周恩来出访朝鲜刚刚回国,来不及休息,就赶到湖北视察长江三峡。在成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作了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专题报告。根据周恩来的报告,中央正式作出《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这个决议,成为指导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重要文献。
1949年11月,周恩来亲自确定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水利建设的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水利建设的任务是:依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人民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人力、物力及技术等条件,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发展防洪、灌溉、排水、放淤、水力以及疏浚河流、兴修运河等工程。
为了贯彻水利建设方针,完成水利建设任务,周恩来说:“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国家政府,每年都增加水利建设经费。
周恩来总理一生兢兢业业,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仅留下了种种成绩和事迹,周恩来精神更是深深刻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 上一篇:党员讲党史故事第七期...
- 下一篇:党员讲党史故事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