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世界最大IPv6骨干网 终端薄弱制约发展
日期:2021-04-13 09:56:09  发布人:admin7  浏览量:582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4月15日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下一代骨干网络(IPv6),并且中国政府正计划进一步加大对IPv6试商用的推进力度。 
  但业内专家也指出,我国IPv6产业在终端和业务平台方面比较薄弱,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后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力度。 
  迫切需要发展IPv6 
  胡启恒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及时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并且在2003年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Pv6骨干网络,实施了一系列的IPv6应用,培育了具有一定规模的IPv6用户群和研究团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IPv6应用以及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力度,已经把下一代互联网纳入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并且正在进一步制定行动计划。” 
  根据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加大投入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商业运用。主管部门还提出,在2010年底前发展50万以上IPv6试商用用户,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由试验向商用的转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对于中国发展IPv6的心情十分迫切,“早在2005年,中国网民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3亿的时候,我就大力呼吁国内要加大对IPv6的研究,按照当时的国内网民数,网民是两个人才有1个IP地址,而美国是每个人平均有6个IP地址,中国网民人均IP地址如此少的景象在全世界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交换工作组主席赵慧玲也指出,现在全球IPv4的地址大概在2011年上半年会分配完毕,而目前国内随着3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IP地址的需求会大幅增加。 
  业内人士介绍,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产业链关键环节仍薄弱 
  但也有专家指出,IPv6无法推广最大的原因在于,目前无法与IPv4互联互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需要耗费巨资重新购买设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赵慧玲也认为,引入IPv6应该注重保护现有投资,如果全部推倒重来,IPv6就很难有产业前景。“在整个引入的原则上,我们希望以市场力量来带动,且不降低用户体验感;然后,分步骤、逐步地引入IPv6新的业务。我们觉得首先在骨干网上引入比较好,毕竟骨干网是比较成熟的;中国电信CN2这样的核心网在最近两年才建成,完全具备兼容IPv6网络的能力。” 
  也有专家指出,就我国整个IPv6产业链成熟情况而言,终端是产业链最为薄弱的,其次,在业务平台和ICP和ISP这一块也相对薄弱。“只有增加这两块的研发投入,才能打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地推动IPv6的发展。” 
ONIT 2009:开放的NGN实验床 
  ONIT(Open NGN and IMS Testbeds Workshop,开放NGN和IMS实验床讨论会)重点从电信网络的角度讨论下一代网络的实验床技术。 
  近年来,由于下一代网络(NGN)中的网络融合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电信的研究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服务和服务交付平台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络技术创新的重点。国际研究和发展中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一个能够对新思想、概念和原型系统进行早期评估和测试的公开平台,因此一个开放的NGN实验床对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多种接入网络,IP多媒体系统(IP MultiMeida System,后文简称IMS)在通用服务信令中间件中发挥核心作用。一个开放的IMS基础设施,可以让开发商和运行商测试和评估新的无缝多媒体应用。 
  ONIT2009希望能够通过会议深入了解开放的NGN和IMS实验床技术进展,通过对这些实验床的质量和影响的评估,来改进现有的技术。尤其是,开源软件在NGN和IMS实验床中所起到的作用。此次会议主要讨论IMS系统原型和测试,以及实验床的设计经验。 
  欧盟FIRE部署新一轮发展 
  相对应美国的GENI计划,欧洲也提出了自己的下一代网络研究和实验的平台:FIRE。本次大会上来自欧盟的Max Lemke博士介绍了FIRE计划的进展和下一步发展方向。FIRE的全称是Future Internet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即未来互联网研究与实验。FIRE计划的第一阶段已经开始在2008年夏天启动,新一轮的发展计划也将在今年夏天开始部署。 
  FIRE计划由相关的两维组成:第一,FIRE的基础设施(Facility)。在开放协作式实验床联邦的设计原则(open coordinated federation of testbeds)下,通过构建FIRE实验设施来支持对未来互联网的研究周期的不同阶段需求。第二,FIRE基于实验驱动的研究(experimentally-driven research)。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在利用FIRE实验基础设施的同时,为FIRE实验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形成不断螺旋向前的发展模式。图1展示了FIRE的体系结构。最底层是整个FIRE计划的组织单位,协调实验基础设施的使用者和开发者。中间层则是由不同的实验床组成的一个协同实验基础设施。最高层是在这些基础设施上进行的研究项目。 
  FIRE计划的设计原则是独立于特定的商业模型,功能独立(不局限于特定的项目范围),保证可扩展性(通过客户需求和技术革新)和开放性(独立于厂商和运营商),依赖于分布式和互联的基础设施(通过工具和开源);支持开源技术、新思路的验证、互操作性和测试等,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架起桥梁。 
  美国Emulab联邦实验建资源分配模型 
  来自南加州大学的Ted Faber和 John Wroclawski对美国的基于Emulab的联邦实验环境进行了介绍。 
  Faber和Wroclawski提出了一种资源分配模型,可以将多个基于Emulab的实验床组成联邦系统(federation system),在联邦系统之上的用户根据访问控制权限的限制可以进行查询或联邦实验(federation experiments,也就是跨越多个实验床的实验),作者还实现了对应该模型的一个原型系统DFA(DETER Federation Architecture)。  

 


 
核发:admin7 点击数:58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